- 3,771,174
如何看待GDP统计中的是与非
很难简单利用月度数据为基础来预测GDP数据,货物贸易表现良好未必表明外需对GDP的贡献就大,还必须考虑服务贸易和价格因素。
廖宗魁:2009年中国GDP增长成功“保八”,结果虽然皆大欢喜,但过程并不平坦。受金融海啸的冲击,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仅为6.2%,是1999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随后经济逐渐爬升,到2009年四季度经济增长达到10.7%。这种过山车似的增长变化,也使国家统计局GDP的统计工作备受质疑。
许宪春:2009年确实是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从统计角度看,也是本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受到诸多质疑。但仔细考察,部分质疑来自对中国统计的误解。
误解既让人尴尬,也催人深省,我自己曾经有过被人误解的经历。2008年6月份,我在上海期货市场论坛做了一个发言。发言中我指出,在上世纪90年代那轮经济周期中,1992年经济增长达到峰值14.2%,1994年通货膨胀达到峰值24.1%,通货膨胀峰值滞后于经济增长峰值两年。同时我指出,2007年经济增长已经到达峰值,要避免经济增长从峰值回落之后通货膨胀过快上涨。
有一位记者针对我的这次发言写了一篇报道,说我在发言中提出:2007年经济增长达到峰值,2009年通胀将达到峰值。这是这位记者朋友根据他自己的理解推断出的结论,不是我的观点,实际上是对我的观点的误解。这种误解在网上流传很广,每次看到网上这则消息,我都感到很不舒服,因为它根本不是我的观点,而且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但这种误解也提醒我,在以后的演讲中,一定要尽最大可能减少听众的误解。 贸易顺差
廖宗魁:很多专家对于经济统计都时常出现误解,更何况一般的读者。
记得当2009年一季度GDP公布后,不少专家认为统计局公布的6.2%的GDP增长过低。比如,2009年一季度贸易顺差增幅达到50%以上,对GDP应该是强有力的拉动,但当季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却是-0.2%。这是统计局计算结果存在问题,还是我们的学者存在误解?
许宪春:6.2%的增长率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出来的GDP增长率,从贸易差额角度考察GDP增长率,实际上是从支出法角度考察GDP增长率。我在2009年5月份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如何理解今年一季度支出法GDP增长率”的文章,对此做了解释。
我们知道,从支出法角度看,构成GDP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但支出法中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与我们每月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贸易顺差存在很大的区别。
任若恩:由于GDP数据是每季度才公布一次,人们总是希望使用月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贸易顺差来分析经济的趋势,毕竟时效性会更好一点。但是,我们是很难通过月度的数据来发现GDP数据的问题,也很难简单利用月度数据为基础来预测GDP的数据。
廖宗魁:也就是说,外界对GDP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算法之间的差别所致。那么,用月度的数据来模拟预测支出法GDP中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呢?
许宪春:关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居民消费、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区别,读者可以参阅我2009年5月份的文章,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下面想就存货与存货增加,贸易顺差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之间的差别做一些解释。
2008年一季度末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是18406亿元,2009年一季度末是20118亿元,同比增长了9.3%。但存货增加的情况完全不同,2008年一季度存货增加是638亿元,2009年一季度存货增加是-2021亿元。存货本身是增长的,但存货增加却大幅度下降。真正对GDP增长产生贡献的是存货增加的增长,而不是存货本身的增长。
任若恩:存货与存货增加,名字上看起来有点绕,从经济学上的存量和流量的概念去区分会比较清晰一点。
存货是一个存量,计算增长率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而存货增加是个流量, GDP也是流量,流量计算增长率是有意义的。所以与GDP对应的是存货增加,与GDP增长率相对应的是存货增加的增长率。
廖宗魁:最近几个月,我国出口增长非常快,2月份出口同比增长达到45.7%。不少机构就此乐观地认为,今年的外需情况会不错。二位专家能否从统计的角度谈谈出口、贸易顺差和外需之间的关系。
许宪春:海关总署每月公布的贸易差额和支出法GDP中的净出口之间具有很大差别,海关总署公布的贸易差额只包括货物贸易差额,不包括服务贸易差额,而支出法GDP中的净出口既包括货物贸易差额,也包括服务贸易差额。
2009年一季度货物贸易差额增长52.7%,但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负增长,为-72.5%。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是因为我国的服务贸易是逆差,对货物顺差起到抵消作用,尤其是2009年一季度,服务贸易的逆差呈扩大趋势,这种抵消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是进口和出口价格变化差异作用的结果。支出法GDP中的净出口增长率是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而海关总署公布的贸易顺差增长率是没有剔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长率。2009年进口和出口价格都是负增长,但进口价格负增长远大于出口价格负增长,使得当期剔除价格因素的净出口相对缩小,进而导致其增长率变成较大的负数。
任若恩:目前一些机构研究人员常常使用出口的变化来预测GDP增长率,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刚才许宪春局长说了两个方面的因素,我想简单再强调一点。
贸易顺差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即使出口增长很快,如果进口增长更猛,顺差不会增加,反而还会下降。最近几个月的外贸情况就是如此,出口同比增长自2009年12月转正之后,持续快速增长,2月份同比增长达到45.7%。但是货物贸易顺差自2009年10月份以来却持续下降,因为进口增长得更快。
廖宗魁:许局长和任老师对外贸数据方面的解释,可以归纳成三个方面:首先,光看出口是不行的,真正影响GDP的是顺差,它是出口与进口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货物贸易表现良好未必表明外需对GDP的贡献就大,还必须考虑服务贸易情况最后,净出口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必须剔除价格因素。 GDP的高估
廖宗魁: 2009年8月份,美国一位学者发表题为《中国:虚假的繁荣》的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统计数据是基于对生产活动的记录,进而造成了中国经济虚假的繁荣。许局长对此是怎么看的?
许宪春:这位学者对中国经济统计方法存在误解,他的判断是在这种误解的基础上做出的,所以与实际情况不符。对于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质疑,我简单作一下说明。
首先,公共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像《中国:虚假的繁荣》一文所说的那样,在拨款过程中实现的。其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从销售单位销售的角度计算的,或者说是从用户支付的角度计算的,而不是像《中国:虚假的繁荣》一文所说的那样,从对销售单位的供货角度计算的。
廖宗魁:我记得任老师曾经多次提到,中国GDP增长存在长期高估。这是否也与这位美国学者说的“虚假的繁荣”有一定关系呢?
任若恩:我说的GDP增长存在长期高估与这位美国学者说的“虚假的繁荣”完全不同。这位美国学者说的是中国没有按照生产法的严格规范计算GDP,许局长刚才已经解释了这种质疑。而我说的GDP存在高估,指的是基于经济普查后一些年份的GDP推算存在高估的系统误差。
我们知道,非经济普查年份的GDP是推算出来的。2004年经济普查后,发现普查GDP数字高于原来经常性统计结果16.8%,因此对1993年到2004年的名义GDP数据进行了调整。主要的调整方法是插值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两个插值点(1993年和2004年)的距离越长,误差就越大。2004年之后继续使用这种推算方法估计之后年份的名义GDP,可能误差会加大。
廖宗魁:西方发达国家的GDP计算主要是利用支出法,我国为什么不采用国际通行的方法计算GDP?
许宪春:支出法和生产法是国际上通行的GDP的两种计算方法,从理论上说,两者计算的GDP结果应该是完全一致的。美国同时计算和公布两种方法计算的GDP,但以支出法GDP为主,其发布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率如果不加注明,都指的是支出法GDP和支出法GDP增长率。所以外界更加关注美国支出法GDP。
实际上,中国国家统计局从2000年已经开始用支出法试算GDP,只是还没有建立正式制度,所以还没有对外公布支出法GDP数据。
任若恩:我们能不能希望有一天国家统计局公布支出法GDP增长率,这样大家的质疑和矛盾问题不就都解决了?
许宪春:美国增长速度很低,用支出法和生产法计算的GDP增长率差距较小。而我国是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两者间的相对差额虽然并不比美国大,但绝对差额显得比较大。如果同时公布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GDP数据,担心会造成分析和判断上的混乱。所以,在短期内,在支出法GDP与生产法GDP数据没有实现较好的匹配性之前,还不宜公布支出法GDP数据。
许宪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高级统计师。1996.6-2006.7,历任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见习副司长、副司长、司长2006.7至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任若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常务理事。
相关文章: